•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方峰教授团队在高熵合金电催化电解水制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Efficient FeCoNiCuPd thin-film electrocatalyst for alkaline oxygen an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s)在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19.5)在线发表。博士生王世琦为第一作者,方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这是该团队在前期研究工作(Chem. Eng. J. ,429 (2022) 132410)基础上的新进展。该研究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碳布基底上沉积FeCoNiCuPd薄膜,制备的高熵催化剂具有优异的HER和OER催化活性,可作为稳定双功能电催化剂,在高电流条件下实现高效稳定的整体水电解。高熵合金薄膜丰富的活性位点和高熵鸡尾酒效应是增强碱性HER 活性的主要因素,由于OER过程中催化剂表面重构,生成多组分羟基氧化物。(FeCoNi)OOH有助于降低OER 的RDS (O*→OOH*) 能垒,从而加速OER 过程。该工作为开发高效稳定高熵催化剂提供了
  • 2022年4月27日,东南大学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重大交通工程混凝土高性能制备与应用基础”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一处处长朱庆平、项目主管刘龑龙;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科研院高新办主任刘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树东、院长孙正明;项目责任专家组由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东南大学缪昌文院士、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欧进萍院士、中国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秦顺全院士、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中国铁道学会卢春房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岳清瑞院士、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张喜刚院士、中国建材集团科技部郅晓教授和同济大学陈艾荣教授组成;项目负责人刘加平院士以及课题负责人、骨干成员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科研院高新办主任刘威主持。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代表项目牵头单位致辞,向参会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对项目组的支持,以及对东南大学科技工作的关心、帮助表达了感谢。介绍了学校在混凝土研究领域扎实的科研基础,同时表示东南大学会做好项目的组织工
  • 我院潘冶教授课题组近期在水裂解制氢催化电极材料研究中连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论文形式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氢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很高的燃烧效率和能量密度,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当今受到广泛关注。水裂解过程由二个半反应构成,分别为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和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其反应动力学是影响水裂解过程速率的关键。本课题组分别从析氢和析氧反应二个角度,探索高效制氢材料。1、通过掺杂形成Pt-O配位的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将单个Pt原子固定于载体上,MoO3载体中高度氧化的Pt不仅改善载体的电子性质,而且为HER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中心,单原子掺杂系统表现出相当高的HER性能,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26±1 mV,并且在酸性介质中至少保持125小时的催化稳定性。在23mV的过电位下,它的质量活
  •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新立教授团队在非晶氮化碳光催化产H2O2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Plasma-Induced HierarchicalAmorphous Carbon Nitride Nanostructure with Two N2C-Site Vacancies for Photocatalytic H2O2Production. (IF=19.5))在环境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IF:19.503)在线发表。郭新立教授为通讯作者,郑燕梅博士为第一作者,这是郭新立教授团队在该刊上发表的第二篇有关氮化碳光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合成了具有分级纳米结构的非晶氮化碳,并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系统深入研究了其在光催化产H2O2的应用及其光催化性能增强机制,发现了非晶氮化碳一个单元环中存在的2个N2C空位,证明非晶氮化碳中独特的分级纳米结构可以有效抑制纳米片团聚,而非晶结构可以有效抑制纳米片强量子限域效应引起的带隙变宽,非晶氮化碳中原始结构和非晶结构存在的界面,会引起电位降,从而形成内建
  • 我院沈宝龙团队近期在超稳定非晶合金结构多尺度不均匀性以及高效电解水催化高熵/非晶合金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Nano letters、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Nano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非晶合金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结构特征赋予其优异物理化学性能。然而,其复杂非均匀结构及亚稳态本质带来的老化/稳定性问题成为非晶合金科学研究及应用发展的瓶颈。近期,该团队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出超稳定CuZrAl非晶合金薄膜,其晶化温度比常规非晶合金提高120 K。超稳定非晶合金仅能在狭窄衬底温区(0.7-0.8Tg,Tg为玻璃转变温度)获得,当衬底温度提高至0.85Tg,非晶合金稳定性大幅降低。图1(a, b, c) 分别为衬底温度为298 K、560 K、596 K获得的非晶合金原位XRD曲线,可见衬底温度为560 K获得的非晶合金具有最大热稳定性,为超稳定非晶合金。图1(d)为不同非晶合金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表明超稳定非晶合金具有最高晶化温度。进一步结合球差矫正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纳米压痕刚度成像技术系统研究发现,随着衬底温度变
  • 我院孙文文教授团队在金属材料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上以“A new strong pearlitic multi-principal element alloy to withstand wear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为题发表学术论文,在FeCoNiTi基高熵合金中提出了一种通过经典共析转变(A→B+C)而形成的珠光体结构,用以提升珠光体组织在室温以及一系列高温环境下的耐磨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磨损被列为材料三大失效方式(断裂、腐蚀、磨损)之一,不仅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同时造成设备、器件、材料的不可逆损耗,因此耐磨材料是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材料。以良好的耐磨性能和高强度著称的珠光体钢是由Sorby在100多年前发现的,它具有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纳米片层状结构,在经历滑动磨损过程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可沿应力方向变形并重新排列。这种片层取向随应力施加方向的变化增加了硬质渗碳体片层在接触面的面积分数,从而导致珠光体结构的高耐磨性能,珠光体钢是广泛应用于铁轨的材料之一。钢中的间隙C原子在珠光体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它们在高温下扩散速率极高
  • 我院孙正明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上以“Surface Selenization Strategy for V2CTxMXene toward Superior Zn-Ion Storage”为题发表学术论文,报道了一种通用的MXene表面硒化策略,用以提升MXene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储锌性能。MXenes具有层状结构、金属导电性和良好的亲水性,在高倍率水系锌离子电池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MXene的理论比容量相对较低,通常需要利用费时费力的电化学诱导方法在其表面形成第二相以提升储锌性能,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在课题组前期MXene原位转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Adv. Mater., 2021, 33, 2008447),本文提出一种简便高效的MXene表面硒化策略。将MXene与硒粉混合,在550 °C处理2h后,MXene表面的金属原子被部分原位转化为过渡金属硒化物(TMSe),同时MXene的层状骨架得以维持。通过此一步法制得了形貌结构可控的TMSe@MXene纳米复合材料。利用该表面硒化策略,成功制备了多种TMSe@MXene复合材料,包括VSe2@V
  • 我院张耀团队和电子学院孙维威团队合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中科院一区TOP,IF = 13.273)在线发表了题为“in-situ formed Pt nano-clusters serving as destabilization-catalysis bi-functional additive for MgH2”的论文。报道了纳米核壳金属催化MgH2储氢的最新研究进展。MgH2作为一种潜在的固态储氢材料,由于其储氢容量高、元素储量丰富、产物纯度高等优势,多年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过高的热稳定性和缓慢的脱、吸氢动力学制约着MgH2储氢材料进一步的应用。该工作首先合成了过渡金属Ni@Pt的核壳纳米颗粒。将其与MgH2球磨复合过程中,在MgH2表面原位形成了过渡金属Ni和Pt的纳米团簇,大幅提升了MgH2的脱氢/吸氢的动力学性能,同时也部分降低MgH2体系的热稳定性。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Pt纳米团簇是一种催化-降稳双功能掺杂剂。特别是Pt(200)片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H原子的脱附/吸附活化能,还能显著降低MgH2的焓变值。该工作提出的用
  • 2021年12月22日-23日,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了协会标准《3D打印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和《3D打印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审查会。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检测机构、生产企业和用户代表35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审查专家15人。会议分别审查了由东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单位负责起草的《3D打印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和河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共同负责起草的《3D打印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送审稿。在本次标准审查会中,我院张亚梅教授代表编制组介绍了《3D打印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的编制过程、标准主要技术内容以及征求意见汇总情况;同时结合审查组的建议和意见,对标准正文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和订正。《3D打印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明确了3D打印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有关的术语和定义,提出了3D打印混凝土拌合物的挤出性、可打印时间、建造性、湿坯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关键性能的试验方法;《3D打印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在充分考虑3D打印混凝土挤出堆叠成型方式造成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基础上,明确了3D打印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的加
  • 2021年12月1日,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9家高校作为发起单位的江苏省材料学会在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懿、都有为、郭万林,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冯少东,南京大学副校长王志林,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李建新,江苏省科协二级巡视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李政,江苏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张成标等出席成立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与会专家和领导表示,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强国梦,材料不可或缺”。江苏省具有科教资源优势和制造业发达优势,材料学科门类齐全、科研人员数量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材料研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同时,江苏省材料产业门类多、规模大、技术新,是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综合性的江苏省材料学会的成立,能够为“江苏材料人”提供专业的、高层次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通道,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谱写“强富美高”江苏建设新篇章作重要贡献。我院孙正明院长主持了本次会议,并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孙正明院长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为江苏省材料学会的成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为江苏省材料学会的成立提供了大力
  • 我院薛烽教授课题组在中国领军期刊《JournalofMagnesiumAlloys》(IF:10.088)期刊发表题为“3D-cubicinterconnectedporousMg-basedscaf
  • 我院功能材料系朱蓓蓓老师带领博士生陈启超和本科生蒋思遥(共同第一作者)研究了第四、五主族单元素二维材料热电效应与器件构筑,探讨了温度场下的电子、声子输运规律及二维高效率热电材料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为实现
  • 近日,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林峰教授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层状正极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PrincipleinInterlayer-SpacingRegulationofLayer
  • 2020-12-21
    2016-2020年,学院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5项,省部级科研奖项1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800余篇,授权专利200余项,技术转让与成果转化12项。2016-2020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