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代表人物
珍贵照片
历史概述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84年12月,起初由原机械工程学院的金属材料教研组、金属材料研究室、分析测试中心组成,之后又相继合并原土木工程学院的建筑材料与制品教研组、原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组。建学院后,经不断整合充实,综合实力得以持续提升,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经几代人艰苦奋斗、长期积累的结果,因而,说到材料学科的发展历程,就得从20世纪初最早建立的机械工程学院(科)和土木工程学院(科)追述。
1951年以前
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工艺专修科,以培养中等实业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师资为目标,从事专门机械工程教育。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在校内先后建立锻工场、金工场、铸造场、木工场,并购办仪器,添聘欧美工学专家为高深工学之训练及研究。
1923年,当时的河海工科大学并入原东南大学,使原东大土木工程科实力大为增强,设立了材料实验室。抗日战争前该实验室已拥有一台20吨万能试验机、一台200吨压力机,为当时国内稀有设备。
1947年春,原中央大学土木学院与导淮委员会合作,由吴中伟(我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主持创建了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的试验室,该室在推动我国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2年—1965年
1952年,成立金属工学教研组,隶属机械工程学院。当年应国家之人才急需,招收“铸造”专修科,一年后按上级部门指示,学生调整到上海交通大学。
1954年,成立铸造工程教研组,隶属机械工程学院,并设置本科“铸造”专业,同年始招生。
1955年,设立“建筑成品及构件生产”专业,并组建了该专业教研组,隶属土木学院。该专业为国内首批设立,后因听从原苏联专家意见,并入化工学院“水泥”专业。
1956年,根据原高教部意见,恢复在土木学院设立“装配式建筑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制品及构件生产”专业,并开始本科招生。
1959年2月,受“大跃进”的“大办工厂,大炼钢铁”影响,奉命成立冶金学院,一学期后又奉命撤消。该学院部分教师并入铸造教研组,故铸造教研组曾一度改名为铸冶教研组。
1960年,为适应我国建设需要、与全国同步,“装配式建筑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制品及构件生产”专业改为“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
1962年,开始“铸造”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当年招收2名研究生,由舒光冀教授指导。
1965年开始,“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由姚琏教授指导。
建立专业教研组后,教研组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及实施、教学法研究、教材和实验室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这段时期比较注重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师生下到生产第一线,学生从中获得专业实践,教师从中吸取素材以充实课程教学,使人才培养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1966年—1976年
经历“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1年间学校教学科研基本处停顿状态。
1972年至1977年,“铸造”专业招收六届“工农兵”学员,除最后一届为两年学制外,其余均为三年学制。
1974年至1976年,“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招收三届“工农兵”学员,学制均为三年。“文革”使我国经历了一场浩劫,高等学校作为重灾区,知识分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尽管如此,1972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后,面对学员文化基础存在的严重参差不齐状况,广大教师还是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经教师们的精心培养,不少当年的毕业生,如今已在各种岗位上成为中坚。
1977年—1984年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恢复招生。
1978年,恢复“铸造”专业研究生、本科招生。
1979年,由金属工学教研组、铸造教研组和其它单位抽调教师组建金属材料教研组,隶属机械工程学院。
1980年,设置本科“金属材料”专业,隶属机械工程学院,当年始招生。
1981年,设立“铸造”专业博士点,是我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之一。舒光冀教授首批获准为博士生导师,为该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因培养研究生和开展科研工作需要,由铸造、金属材料、金属工学三个教研组抽调教师组建金属材料研究室,隶属机械工程学院。同年11月设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点,隶属土木工程学院,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该专业硕士点。
1983年,成立分析测试中心,隶属机械工程学院。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国形势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中央相续出台了若干推动国家科技和高教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社会重树尊师重教之风,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迅速恢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的改善等诸方面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这一时期,材料学科在“铸造”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领域内,已发展为具有雄厚师资力量,跻身国内一流的学科。舒光冀教授曾任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教材编委会铸造分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高校铸造专业研究生教学研究年会。
1984年12月至今
1984年,为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促进学科建设,结合学校已具备的教学科研基础,经充分论证,学校批准,于12月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的金属材料教研组、金属材料研究室、分析测试中心组成,负责组织和进行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原属机械工程学院的本科“金属材料”专业也随之并入(后按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亦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主要承担“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铸造”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和本学科的科研工作。
1989年8月,为构建校级分析测试平台,分析测试中心脱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入新成立的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1990年,设立“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点。
1992年,根据学校决定,原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的建筑材料与制品教研组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隶属土木工程学院的本科“建筑工程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点也随之并入。
1994年,依据金属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方向,增设“复合材料”专业硕士点。
1997年,为适应学院科研工作需要,于10月成立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1998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指导和学校统一部署的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统一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设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两个专业培养方向。同年6月,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构筑材料学科实践教学新体学院,经学校批准,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下设金属材料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
2000年,通过申报、评审,于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3年,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和原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组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使学科得到进一步整合提升,同年10月,经批准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专业增设“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培养方向。
2004年,增设“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本科专业增设“先进材料制备与应用”专业培养方向。
2005年12月,孙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3月,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经学校决定,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材料学”学科为江苏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
2006年7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
2006年8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搬迁至东南大学九龙湖新校区。
2007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重点建设“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重点建设“先进金属材料高科技研究实验室”。
2010年7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1年10月,“新材料及其应用”学科获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立项。
2011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受聘为我院全职教授。
2012年4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2月,由我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及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共同组建的“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4月,“新材料及其应用”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结项验收以A类通过,并于同月获二期工程立项。
Copyright ©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