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昌文:把混凝土寿命提高到100年
发布时间:2017-09-10   浏览次数:1530

转载东大新闻网:http://news.seu.edu.cn/2017/0711/c5513a192869/page.htm

原文网址:http://js.ifeng.com/a/20170627/5773842_0.shtml 

1977年,江苏姜堰的一个小村庄里,正在干农活的缪昌文从村部的高音喇叭中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读书,一直是他深切的渴望。缪昌文的父亲是一名老师,祖父则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自打小时候刚学识字,祖父就指着《三字经》、《论语》一字一句地教他。连他就读的王家小学也是祖父付诸心血参与筹建的。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缪昌文读书分外刻苦,高中时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只是,1977年,彼时,因文革中断求学之路的他回乡参加劳动已经近四年了。

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仓促温书,缪昌文对上榜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上大学是多么宝贵的机会,20岁的他左思右想,决定给自己报一个冷门的专业。他心想,报考的人少,自己的机会就多些。

次年年初,缪昌文如愿以偿地被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录取了。被他选择填报的冷门专业叫建筑材料及制品

多年以后,回想起当年的选择,缪昌文说:原本是为了增加录取几率,没想到,却让我入对了行,找到了一生热爱的事业。

如今的缪昌文早已是建筑材料领域的专家。翻开他的简历,可以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博导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等诸多头衔。

令人称羡的荣誉和荣誉背后的付出,一切的一切正是从建筑材料及制品开始的。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从混凝土开始的。

开裂难题

混凝土在生活中极为常见,盖房子、修水泥路、建工程,都离不开这一建筑材料。但是,作为常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有一个极为恼人的通病——容易开裂。

混凝土开裂是影响建筑安全的杀手19847月,经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被调至专业更为对口的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建科院),缪昌文开始了驯服混凝土的历程。

起先,缪昌文致力于低能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高技术含量的建筑材料研究。90年代,我国道路多由水泥混凝土浇筑,混凝土路面时常开裂,缪昌文在街道行走,便多次见到路面被围起来修补的情形。修补之后,混凝土路面通常要经过二十多天,恢复到原有的强度后才能恢复通车。

这个现象在1994年缪昌文主持研制的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投入市场后得到了改善。缪昌文说,该修补剂将水泥路修补的时间缩短到短短几个小时,比如在武汉天河机场,只用了四个小时,波音飞机又重新在路面上走了。

该系列修补剂的意义不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修补剂是在创造性地改熔融法生产为烧结法生产的基础上研制的。它的出现打破了国外对混凝土外加剂的认知禁区,也使我国以节能环保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替代了长期以来的进口产品。

除了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当年,共有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在缪昌文的主持下完成。很快地,缪昌文和团队的科研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水电、桥梁、隧道、核电等工程建设中。

建坝奇迹

近年来,建科院的科研成果几十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中得以应用。南京长江二桥、南京地铁工程、山西引黄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苏通大桥、青藏铁路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中都有缪昌文和团队提供的混凝土技术支撑。

依然坚持解决混凝土开裂问题,缪昌文渐渐地将研发重点转移到了混凝土微结构调控和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技术上。

提升耐久性就是要使混凝土达到长寿命、高耐久。举例来说,过去使用寿命在60年、70年左右的混凝土,按照工程规范要求,可能需要达到一百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缪昌文说,如果混凝土开裂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混凝土使用寿命不达标,过上几十年后,今天的建筑就是明天的垃圾。

我们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财富,还是留下负担?缪昌文这样问建科院的科研团队。

从原理出发,缪昌文带领团队深入探究混凝土开裂的原因。从研究混凝土初期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的微结构到综合考虑影响混凝土开裂的环境因素、材料因素、结构因素,缪昌文和团队制定出了满足混凝土不开裂条件的参数。

这项科研成果被应用于2004年的三峡大坝三期工程的建设中。在这项工程中,建科院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外加剂,控制水泥水化历程和阶段水化热量,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被誉为三峡大坝总设计师的潘家铮院士曾对此作出评价:这是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

2006年完工至今,600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未发现裂缝。工程的检验替缪昌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但是在此之前,在三峡大坝三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缪昌文听到了太多句不可能

在传统的观念里,混凝土开裂是必然的。不止一位学术前辈提醒他,大体积混凝土没有一条裂缝是绝无可能的,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

缪昌文并不这样想,围绕着混凝土开裂的问题,他不断地在思考,我觉得哪怕受条件制约,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我也能把不利因素降到最小,把有利因素发挥到极致。

创新就是这样子。缪昌文说。

止于至善

事实上,缪昌文早已不是第一次摆脱权威的束缚,打破科研领域的惯性思维了。

90年代,建科院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被技术转让给了企业。一些乡镇企业买断专利之后,不肯严格执行规定的标准,制造的产品偷工减料,令科研人员心中很不是滋味。

将情此景看在眼里,缪昌文在1993年同朋友凑了5.5万元,带领一班子同事建起了一条简易的混凝土外加剂混配生产线,来生产自行研发的外加剂。当年他们就盈利了50万元。

20025月,缪昌文又一次迈出了让人惊讶的一步,走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作为建科院院长的他率领全体职工率先改制,全院上下出资买断全部国有资产,由过去的政府财政差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改制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股份制民营科技型企业。

建科院像铁盒被掀开了盖子,缪昌文说,以前大家觉得事业单位旱涝保收,没什么工作积极性。转为民营企业,大家的意识观念都转变了,加上企业制定了许多政策来鼓励员工创造业绩,公司成立的当年就实现了1.8亿元的产值。

改制之前,建科院依赖于国家每年几百万的拨款;改制之后,去年建科院光是给国家缴纳的税收就达到3.75个亿。

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于缪昌文来说,这是一条已经走了很远,但会一直坚持走下去的路。

在新的企业发展形势下,缪昌文又发起了用孵化器来支持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的尝试。目前,缪昌文和团队已扶持了约三十家企业进驻孵化器项目,并为这些企业负担了多项开支。

孵化器在近期尚未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缪昌文仍然觉得很值得,至少我们为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成果转化的平台。投入几千万来做这件事是应该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本身就应该回报社会。

去年,缪昌文在母校东南大学为学子们倾情演讲。在演讲的最后,他用东大的校训止于至善来作为结语。

他说,我理解的止于至善,一者是与人为善,关爱他者,二者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发展自己,不断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