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课题博士生唐静雯关于MAX相原位制备纳米Sn金属用于储锂研究成果在CEJ上发表

发布者:夏欣欣发布时间:2025-01-19浏览次数:10

东南大学孙正明、郑伟、张培根CEJMAX相原位制备纳米Sn金属用于储锂


【研究背景】

       随着便携设备的发展,能源存储装置需微型化和高能量密度,对体积能量密度要求提高。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主流ESDs,其负极材料是能量密度的关键。传统石墨负极容量接近极限,而SiSn合金型负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成为高能量密度ESDs的候选者。但这些材料体积膨胀问题影响电池性能,优化负极材料的尺寸和形态对提升LIBs性能至关重要。


【文章简介】

       近日,东南大学郑伟副研究员&张培根副教授&孙正明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题为“Ti2SnC MAX phase with in-situ generated Sn nanoparticles for lithium-ion stora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利用了MAXTi2SnC的力学各向异性,首次通过“热-力”策略,在Ti2SnC表面原位析出纳米Sn金属,并引入Sn空位,实现了均匀分散的原位纳米Sn/Ti2SnC 复合材料制备,不仅保持了Ti2SnC的高电导率和致密堆积密度,而且通过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和缩短离子传输路径,实现了在0.1 A g–1电流密度下经过400个循环后仍保持1430 mAh cm–3的体积容量。循环后体系中Sn转变为纳米晶态,并且Ti2SnC中逐渐暴露出更多的Sn活性位点,显著增强了锂离子存储性能。该研究结果明确了MAX相中A位原子层对储锂性能的关键作用,为MAX相用于高效电化学储能系统提供通用策略。


【本文亮点】

  1. 通过“热-力”途径,制备了均匀分散的原位纳米Sn/Ti2SnC复合材料。

  2. 该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不仅能有效利用Ti2SnC中的Sn原子,还通过纳米化有效抑制了体系中Sn金属的体积膨胀问题,实现了高体积容量(0.1 A g–11430 mAh cm–3)和长循环稳定性(~3370 h)。

  3. 本工作明确了MAX相中A位原子层对储锂性能的关键作用,为MAX相用于高效电化学储能系统提供通用策略。



【图文解析】

       本研究利用了MAXTi2SnC的力学各向异性,通过高温热处理和球磨工艺,制备得到了纳米级原位Sn/Ti2SnC复合材料。通过高温热处理在Ti2SnC表面原位生长纳米Sn颗粒,同时引入Sn空位。随后通过球磨减小颗粒尺寸并使得具有高导电率的Ti2SnC基体和原位纳米Sn颗粒均匀分散。结合TEMEDS-mappingXPSEPR表征分析,确定复合材料中Sn空位的存在。Sn空位可以影响材料的电子结构,从而增强电荷转移,增加储锂活性位点。

1. (a–d) 不同处理Ti2SnC的物相和形貌分析;(e–f)原位纳米Sn/Ti2SnC与原始Ti2SnCXPSEPR分析。

       原位纳米Sn/Ti2Sn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具有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高温热处理原位生长了更均匀的纳米Sn颗粒尺寸(20–200nm),球磨工艺使得样品颗粒尺寸整体减小且分散均匀。在0.053.00 A g–1的电流密度下,S-HM样品首圈放电容量达到1388 mAh cm–3,初始库仑效率为56%。经过130圈后,可逆容量恢复至935 mAh cm–3S-HM在低电流密度下展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快的激活过程,350圈后容量增至1430 mAh cm–3,库仑效率接近100%,可以保持稳定至400圈(1430 mAh cm–3~3370 h)。

2. 原位纳米Sn/Ti2SnC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原位纳米Sn/Ti2SnC电极的锂离子存储机理涉及表面控制过程和扩散控制过程。电容贡献和扩散控制行为共存,高扫描速率下电容贡献更显著。EIS分析表明S-HM具有较小的电荷转移阻抗,表明小尺寸颗粒和原位纳米Sn有助于界面离子转移。经过电化学激活后,S-HM的阻抗降低,进一步证实了原位纳米Sn能减少接触电阻和提高离子传输能力。

3. (a) S-HM原位纳米Sn/Ti2SnC负极不同扫描速率的CV曲线;(b) 峰值电流响应与扫描速率的关系图;(c) 电容控制和扩散控制容量的归一化贡献率;(d) 不同处理下Ti2SnCnyquist图。

       循环后XRD分析表明,S-HM电极中的Ti2SnC衍射峰强度降低,峰宽增加,表明Ti2SnC尺寸减小。样品中出现新的LixSn衍射峰,Sn的相对强度增加,表明更多Ti2SnC中的Sn参与电化学反应。HRTEM分析证明循环后Sn已纳米晶形式存在。

       原位纳米Sn/Ti2SnC的储锂机制,初期涉及Li+与原位生长的纳米Sn颗粒及Ti2SnC边缘暴露的Sn原子合金化。随后,Ti2SnC的电化学蚀刻持续进行,释放出更多Sn原子参与反应,形成更多活性位点。Ti2SnC层状结构限制了Sn合金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了结构稳定性。Sn原子聚集成簇,进行多次锂化反应,导致循环过程中容量提升。

4. (a–c) 原位纳米Sn /Ti2SnC电极循环后分析;(d) 原位纳米Sn /Ti2SnC的制备工艺及储锂机制。

       全电池分析表明,由原位纳米Sn/Ti2SnC负极与商业LFP正极组成的全电池展现了良好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性能。此外,全电池维持了合适的3.3V充电电压平台,并能成功点亮LED灯,证明了其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实际应用的显著潜力。

5. 原位纳米Sn/Ti2SnC//LFP全电池示意图及电化学性能分析。


【文章信息】

Jingwen Tang, Wei Zheng*, Hanning Zhang, Peigen Zhang*, Jianxiang Ding, Congyuan Zeng, Wei Zhang, Nosipho Moloto, ZhengMing Sun*. Ti2SnC MAX phase with in-situ generated Sn nanoparticles for lithium-ion storag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5, 503: 158487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