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恩师(张云升)
发布时间:2019-02-26   浏览次数:1138

2019222日上午945分,我正在河南洛阳出差,突然接到蒋金洋师弟急促的电话:“赶紧回来,孙老师病危!”。我心里咯噔一下,话音未落,他又哽咽着说:“孙老师走了……”。我立即泪流满面,失声痛哭,您怎么突然走了呢?我们两天前才去看过您,当时您还紧紧抓住我们的手迟迟不肯放手。

在返程的火车上,往事一幕幕闪现在我的眼前。20006月从武汉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在导师胡曙光老师推荐下,我报考了您的博士。入学考试后您邀请我到您家里吃饺子,您像妈妈一样的热情温暖。我读博期间,材料学院的办公条件比较差,我们博士生和您一起挤在非常老旧的五五楼106室,房间冬天冷、夏天热,您每天早晨8点前到校,晚上工作到12点甚至到深夜1点才离开,一周工作六天,忙的时候常顾不上吃饭,只吃点儿饼干充饥。现在记起您一边吃着饼干一边指导我们的场景,依然那么温暖、那么励志,令我感动不已。后来学院搬到九龙湖后,考虑到您年事已高,学校专门给您办公室里间安排了一间小的休息室。您干脆就住到了办公室,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我们看了非常心疼,经常劝说您多注意休息,而您却好像着了魔似的工作着,舍不得休息。

进入博士二年级,您安排我承担一个标准中纤维混凝土增强系数的科研工作。我压力很大,因为我知道编进标准的成果对工程设计和建造影响巨大。您知道后和我说:“不要担心,我和你一起做实验和数据分析。”您就和我一起成型混凝土,帮我解决荷载一挠度后半段曲线的实验问题,我们一起成型了几百块混凝土试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您总是亲赴科研一线,现场示范指导,让学生们深受感动,也懂得了科研的严谨,尝到了科研的乐趣。

您一直坚持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您经常讲:“我们是从事土木工程材料的科技人员,一定要脚踏实地,一定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检验和完善理论成果”。2004年,您带领我们参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的科研项目,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世界级桥梁的建设工程项目。面对我的研究任务,刚开始我无所适从,非常彷徨。您带领我从桩基混凝土开始,到墩身、箱梁,再到索塔混凝土,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进行试验研究,探索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组成、施工工艺和关键性能。即使有时我实验失败,您从没有没有批评过我,您总是和风细雨地耐心指导。您多次带着我们到苏通大桥建设工地,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爬到300米高的索塔上做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的现场泵送。您当时已是70岁的高龄,腰也不好,我看到您在几百米高空的简易楼梯爬行时心里颤颤巍巍,一阵一阵的酸痛,既担心又钦佩。通过这个项目,我逐渐掌握了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成工程应用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深深被您为了我国土木工程材料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精神所折服。尽管后来您年事已高,但您依然经常关心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在病榻上和我分析混凝土最新发展动态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每每想起这些,我总是泪水涕零、难以释怀。

2013年,我即将启程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系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其时,您刚在医院里做完腰椎手术,您还时刻挂念着我,特意嘱咐您女儿到商场给我买了两件衬衫,一件夹绒衬衫冬天穿,一件薄衬衫夏天穿。现在衬衫有些旧了,衣领和袖口也有些破了,但我一直珍藏着。让我再一次穿上这件珍贵的衬衫,送您老人家最后一程吧!

敬爱的孙老师,您既是我人生的领路人,又是我永远的亲人,我的另一个妈妈!孙老师,您给我的教导,使我受益一生;孙妈妈,您给我的爱,使我温暖一生!

孙老师,您安息吧!

  

您的学生 张云升

2019225日夜